[湖北日报]为了中国人的“油瓶子”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执着科研60年

  10月24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后简称为“中油所”)举行科技创新引领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记者现场获悉,自1960年建所以来,中油所坚持以解决产业发展关键瓶颈为己任,在油料种质资源与功能基因挖掘利用、优质高产高油抗病育种、农产品产品质量安全、脂质营养与产品创制等领域,开展理论、技术、产品链式创新,有力支撑了我国油料科技创新能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前列,为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服务“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油料是人类三大营养素中油脂与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全国油料常年种植面积约4.5亿亩,在国家食物安全和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中地位重大。建国之初,全国食用植物油年产量不足100万吨,人均年消费不到1.8公斤,仅为人体基本需求的15%左右。为促进油料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我国于1960年成立中油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油所育成甘油3号、甘油5号等国内首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油菜品种,推动了我国油菜生产以甘蓝型替代白菜型的物种变革。破解了制约油菜生产发展的“花而不实”技术难题,至今仍是提高油菜品质产量的关键技术。育成高产、稳产、抗病的油菜中油821,突破了我国油菜高产与抗病难以兼顾的问题,覆盖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育成中双7号、中双9号、中油杂2号、中油杂11等系列双低油菜品种,攻克了油料低温压榨、功能脂质高效制备、粮油质量安全与检测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与全国同行一道,支撑引领了我国油菜生产从低产到中产、从中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高产的三次跨越。

  进入新世纪,中油所在世界主导甘蓝、甘蓝型油菜、芝麻全基因组测序,建成世界最大的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一批超高油、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化的油菜、大豆、花生、芝麻新品种,建立了油料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全产业链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多功能开发利用技术模式和产地化高品质加工技术模式,为引领油料产业向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和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未来,中油所将探索打造油料科技创新高地、油料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油料产业革命策源地、油料产业高端智库,为引领和支撑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汪彤 见习记者刘澍森、通讯员邹仕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