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解码经济园艺作物快速发展背后的科技支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乐明凯 

  餐桌上的蔬菜,烹调用的食用油,身上穿的衣服——经济与园艺作物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基本涵盖了除粮食作物以外的所有作物。经济园艺作物贯通第一二三产业,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和经济命脉,为人类提供食物,也为工业提供了天然原料。尤其是蔬菜、油料、棉花的持续供应和长足发展,关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也是当代人们健康的重要保障。近日,记者在中国农科院举办的“科技创新引领经济与园艺作物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获悉,到2020年经济与园艺作物种植面积约6.6亿亩,总产值4.09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79.9%,我国经济园艺作物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强有力的支撑。

  蔬菜:周年供应新鲜菜

  曾经一到冬天,萝卜白菜就是我国北方居民餐桌上的主角,而如今无论什么季节,只要是人民想吃的蔬菜,叫得上名字的,几乎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品种五花八门,还新鲜可口。中国农科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蔬菜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健发展,年播种面积达3亿亩,总产量超过7亿吨,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以10%的种植面积创造了整个种植业近40% 的产值。蔬菜出口已连续19年保持大顺差,成为平衡贸易的第一大农产品,比较效益显著。蔬菜种植布局上,夏秋季蔬菜供应增长,实现全年无淡季供应。蔬菜种植机械化程度不断上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

  在我国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中,科技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体现在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介绍说,国家蔬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资源3.8万份;对1000余份重要蔬菜核心种质开展了基因型精准鉴定,向社会共享和开放蔬菜种质资源3000余份,极大满足了国内科研与育种需求;相继解析黄瓜苦味、番茄风味、白菜叶球性状、黄瓜性别等多种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重大品种不断涌现,有力保障我国蔬菜自育品种的市场主导地位;绿色高效栽培与植保新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我国蔬菜种子自给率已经达到87%,大宗蔬菜种源实现了自主可控,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白菜、甘蓝、辣椒、番茄等基本以国产品种为主导,比如中甘21、中甘628等新品种占国内甘蓝栽培面积的60%以上,中农16号、中农26号等新品种成为京津唐地区和辽宁省黄瓜主栽品种,中白系列白菜新品种累计推广375万亩,中椒105号、中椒108号等中椒系列新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市场主导品种;IVF1305、3302等加工番茄新品种已成为我国加工番茄主栽品种并出口美国加州、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但中高端蔬菜,包括一些特定菜、特色菜,仍存在种子对外依存度偏高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菠菜、绿菜花、胡萝卜、洋葱这四种蔬菜目前对国外种子依存度非常高。

  蔬菜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在服务“三农”、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友军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既要保证我国大宗蔬菜的主导优势,实现优质提升,又要解决青花菜、胡萝卜等主要进口依赖蔬菜的“卡脖子”问题,找回蔬菜风味,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和土壤的高效利用等。 

  油料:多功能利用提升效益

  油料作物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以功能型菜籽油、功能型油菜薹、油菜花农旅融合三大类主导产品开发为重点,集成多功能油菜新品种、菜油两用技术、7D产地加工等关键技术,全价值链挖掘油菜“油”“菜”“花”“蜜”等价值模块产值。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建成保存国内外油菜、花生、大豆、芝麻等种质资源3.5万余份的世界最大油料作物种质资源库。我国油料科研人员依托种质资源库,开展了高产、高油、抗病、抗逆、养分高效等优异资源的发掘利用,培育出一批高产稳产优质油料作物新品种。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开展油菜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集成示范,实现了三产融合和效益大幅提升,为油菜种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综合技术解决方案。选育研发的“硒滋圆”系列菜薹专用油菜、中油彩花系列和美农系列多彩观光油菜、秋季油菜花海景观、冬季绿肥油菜等油菜科技成果,为种业效益提升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黄凤洪表示,油菜等油料作物功能较多,营养丰富,对生态环境友好,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密不可分。下一步,油料作物研究将围绕食用油食品、食药同源的康养保健产品、养殖原料的饲料产品、保护耕地的生态产品展开,通过技术集成、提高效益,创建新模式,延长产业链,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潜力巨大。

  棉花:产量质量长期居全球首位

  棉花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常年种植面积在4.5亿亩左右。我国是世界棉花生产、消费和进口第一大国,同时也是纺织服装生产贸易第一大国。十三五期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逐渐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棉花产量稳定在572万吨左右,消费量约805万吨。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介绍说,当前,我国棉花产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棉花单产持续提高,2020年达到124.3公斤/亩,棉花总产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二是棉花生产布局发生显著变化。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布局由原来的“西北内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足鼎立逐渐演变为西北内陆棉区为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区为侧翼辅助棉区的局面,2019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的84.9%。三是棉花产业全方位支持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建立了从生产、流通、储备到贸易的支持体系。

  “和美国、印度等产棉大国比较,中国棉花单产水平,普遍超过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倍,”李付广说,“同时,机械化率也在不断上升,新疆机械化率非常高,目前全疆机械化率平均在70%-80%”。

  农业科技的进步,是我国棉花生产发展迅速的重要支撑。李付广说,“中国全境的棉花品种,都是中国科研单位和企业育成的,自给率达到100%。”其中,中国农科院育成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该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50多亿元。育成的中棉所63等系列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有效解决了棉花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协调性难题,累计推广面积4523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13.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