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所庆60周年» 文化

坚持创新 扎根服务“三农”

 

  杨经泽,男,1939年生,湖北宜昌人,研究员。1964年毕业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同年分配到油料所,一直从事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研究,曾任油料所栽培室主任,获湖北省突贡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7年被授于湖北省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20世纪60-70年代,城镇、机关人口采取食用油发票供应,人均每月只有二两(100克)油,根本满足不了身体对油营养的要求,其原因是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少、产量低。以提供食用油的主要作物油菜为例,全国播种面积只有3000万亩,亩单产25公斤。为此,农业部提出了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油菜生产的一系列的技术革命就开始了。农业部提出了发展长江流域油菜生产,应以中游为突破口,因为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平原和长江下游上海、江、浙地区都是高产区,而发展潜力最大的中游是低产区,更重要的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建立在那里,有技术依托。那时,在这里正在推动耕作制度改革,研究稻—稻—油三熟制,推广高产甘蓝型油菜新品种。通过广大科技人员不断创新,油菜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国油菜种植面积达1亿亩,单产、总产都大幅度增加,人们的食用油已极大丰富,油菜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化。

  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下到农村蹲点,先后在湖北浠水、圻春、荆门,然后到广济县(现武穴市)共计十五年,从油菜播种到收获,每年都有9个多月坚持下农村蹲点,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不同生态条件,创办了四个油菜实验基地点,即:湖北荆州光华大队稻油两熟油菜基点、湖北武穴市稻油三熟制油菜基点、河南延津县小店公社北方冬油菜试验基点、河南驻马店油料作物综合试验基点等。上述工作中列举两例说明:即湖北武穴市稻油三熟油菜基点及研究技术成果和甘蓝型油菜萎缩不实病防治技术成果,这对提高我国油菜产量,推动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推广应用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而且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是无法估算的。

  一、湖北武穴市三熟油菜实验基点

  1977年,为配合农业部发展长江流域油菜,以中游为突破口的伟大战略,设置了该基点。当时随着耕作制度不断地改革,这里是三熟制油菜低产区,采用低产白菜型品种。推广高产甘兰型油菜品种,因水稻和油菜生产季节矛盾大,采用育苗移栽,移栽秧苗小,水稻收获迟,稻田浆、板、瘦,移栽后严重死苗,大量翻耕毁种。我们从调查研究入手,查明了低产的关键因子,结合本地条件,制定出一套综合高产技术,同时,引用了我所的甘兰型新品种。从播种到成熟,严格按技术规程实施,并布置了高产田间试验,当年,该市油菜大面积获得了丰收,现场参观络绎不绝,我们试验的1.35亩油菜高产田,通过验收,亩产达189公斤,创历史新高。

  采用以点带面幅射全县的工作方法,当年油菜面积,在过去5万亩的基础上扩大到16万亩,单产由25.2公斤,提高到151公斤。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增产关键技术,即培育大壮苗移栽,增施磷硼肥等。最后形成了长江中游水田三熟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农业部、湖北省政府连续几年在该县召开了现场会,据初步统计先后有七省(市)几十个县,约有120000人次来到点上参观学习。该技术在长江中游四省市65个县推广面积达2188.8万亩,创经济效益39054.1万元,从而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发展长江流域生产,从长江中游以湖北武穴市为突破口的典范。

  2012年,虽然我已退休多年,由油料所老科协组织的有关专家组去该市进行油菜生产考察,当汽车行驰到该市境地,只见一片片金黄色油菜花的海洋展现在眼前,油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通过农业局组织的座谈调查表明,油菜一直成为本地优势作物,形成了支柱产业。从2000年起,全市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1万亩,占冬播作物的80%以上,全市油菜单产160公斤以上,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化,产供销、加工增值一条龙。市领导深情地说:“我们感谢油料所科技人员。现在,我们应用的高产技术还是你们四十多年前研究的,农民个个是种植油菜的能手,科学技术已在这里深深扎下了根。”

  二、油菜萎缩不实病防治技术成果

  六七十年代,鄂东发展甘兰型油菜时,大面积出现开花不结实的现象,很多油菜田块被翻耕毁种,农民伤心,政府揪心,我当时正在那里办点,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深入到八县市,按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栽培水平,调查了千余个油菜田块,现场考察油菜的发病症状,当时,发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大面积油菜不结实,但在烧了土粪堆的地段结实又很正常,为此,我们在结荚正常与不结实的地段取了植株、土壤样品,送到了东北林土所测试分析,其结果分析提示是:不结实的土壤和植株,有效微量元素硼含量偏低,于是我们在1966年,在圻春基点安排了田间试验,即底施硼、在不同生育时期喷硼,其结果,在底施和苔期喷施效果最好,硕果累累,而对照区全部“花而不实”无角果。紧接着,我们很快扩大了试验,组织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从此解决了甘兰型油菜开花不结实的技术难题,该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大会奖。

  2000至2001年在湖北、安徽推广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又大面积发生了“花而不实”的现象,造成了严重减产,有的甚至绝收。各地农民不知其原因,误认是品种问题,强烈要求科研供种单位赔产,多家电视曝光,求助电话不断。至此,湖北、安徽省农业厅,邀请了我和有关专家,分别到出现问题最严重的县(市),深入到田间进行考察鉴定,马不停蹄的奔赴到湖北的江陵、松滋、沙洋、当阳、团风等10多个县市和安徽巢湖地区等。按照我过去经验,一眼就看出是缺硼的问题,植株、土壤样品测试分析表明也是因缺硼而引起的,更明确了甘蓝型优质和杂交油菜品种比一般品种需硼量更高。之后,由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到现场宣传讲解,才平息了事态的发展,安抚了民心。

  四十多年的科研工作历程使我深深认识到,科技创新要坚持深入生产实践,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寻找到影响生产发展的障碍因子,作为研究课题来源,解决生产中的难题,通过办示范推广样板,在大面积应用中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服务国家需求和人民需要,这样才能实现科研人员的人生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