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所庆60周年» 文化

中芝7号的选育与利用

 

  我于1960年9月18日走进正在筹建的油料所,代表华中农学院同届毕业的12名大学生来油料所报到。油料所的前身是华中农科院、湖北省农科所,住的都是平房和集体宿舍,只有原行政楼和科研楼是两层的,环境条件有限。

  1961年3月,我被分配到育种室,在陈翠云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下,从事资源与育种工作,其间选育的芝麻品种中芝7号及其推广利用是我60年来最难忘的记忆。

  中芝7号是有性杂交育成,其母本是湖北省襄阳县农家品种犀牛角,父本为“786”(以后改名为中芝1号)。因父母本均为单秆型,中芝7号则为单秆三花四、六、八棱,蒴果瘦长,茎秆茸毛多,花微紫色、种皮白色、千粒重2.64克,含油量54%,成熟时茎秆绿色、蒴果不易裂,耐渍性较强,抗旱性较强,抗病性也较强,五月下旬播种,九月中旬成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株高140公分左右。
1973年中油所安排了中芝5号、中芝7号、宜阳白等品种在江淮等地区的多点鉴定试验,到1982年中芝7号在鄂、豫、皖、赣、苏等14个省区试验,平均亩产70.92公斤,比当地对照种亩增8.4公斤,增产13.5%。
  中芝7号的增产幅度大,扩大了品种的适应范围,并使淮河流域的白芝麻有一席之地,促进了生产和外贸的发展。中芝7号在东北春芝麻区、华北早熟夏芝麻区、江淮夏芝麻区、华南秋芝麻区均可种植。仅江淮地区就推广200多万亩,且最高亩产超过100公斤,获得好成绩。
  1981年陈翠云研究员邀请陈华癸、刘后利等有关学者、教授在湖北省农科院招待所,就中芝7号的选育与利用开座谈会,陈翠云主持会议,我在会上介绍了中芝7号的选育利用情况,学者们听了认为很有价值,建议应该向农牧渔业部申请成果奖。此后我们就整理资料向部申报,很快得到部的认可,农牧渔业部于1982年将中芝7号评为技术改进一等奖。我作为中芝7号的选育与利用的参加者获得奖励证书,为此,我感到特别高兴,谢谢政府鼓励与关怀,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陈和兴,男,1934年4月生于江西省峡江县。1960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同年9月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工作,副研究员。长期从事芝麻育种研究,任全国芝麻区试主持人、课题主持人,参与中芝5号、中芝7号、宜阳白的选育。主持选育出鄂芝1号、中芝8号、中芝9号、中芝10号、协芝1号。研究成果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项,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