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党性强素质 科技创新争先锋

  夜深了,油料所大豆种子库的办公室还亮着灯,杨中路忙着分析梳理手中的数据和材料,为第二天的工作做着准备,而这就是他工作的日常。

  2009年,刚参加工作的他选择了国家区域试验这一公益岗位,一干就是10年。国家区试是为农业生产培育良种的重要渠道和品种展示平台,他主持的长江流域地区和全国鲜食大豆区试工作涉及6个试验组别、18个省、市、自治区的80余试点次,地域跨度大、试点分布广,加上试验类型多、播期广泛,试验考察难度大、持续周期长,试验监管和协调一直从3月持续到11月份。为提高工作质量、管理好区试工作,他长期奔波于各试点,穿梭于田间地头,常常在40多度高温下检查试验质量、查找试验问题,最多的时候一年有120余天在田间考察。

  除了把好田间质量关,国家区试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要把每年各地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为下一年的试验安排提供依据,任何细小的差错都会改变一个新品种的命运。而对于杨中路主持的国家区试来说,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统计汇总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精确地完成80多个试验点的数据检查、汇总、校对、统计直至最后形成汇编报告,对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担当的要求极高。他常常加班到凌晨,第二天又一大早起来工作。为减少差错、提高效率,他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为此他自学了编程,开发了试验数据审查评分、试验数据高效录入、报表数据自动提取、报告数据自动生成等多个软件,将试验管理从播种前的种子分配寄送、到田间试验设计、记载本制作直到最后的数据汇总和汇编报告生成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和系统化,以前花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同时实现了数据处理零失误。十年来,他负责的区试工作从未出现差错,并多次受到主管部门和农业部领导的表扬。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区试工作,他还将这些软件进行优化升级并共享给同行,使软件不仅能用于国家级大豆区试,还能用于其他作物、其他级别的区域试验,大大扩展了软件的使用范围和领域,提高了油料所在同行单位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些软件的推广使用,还实现了对试验单位考种程序的规范,提高了试点数据录入和成稿效率,用软件实现了区试的优化管理。同时,他还将摘荚机、考种仪、条码打印机等引入试验操作,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1年后,杨中路又主持了湖北省春大豆、夏大豆、鲜食大豆等区试工作,负责对30多个试点、每年50多个品种的试验设计、田间考察、鉴定供样、数据汇总等工作。2015年他又负责了国家良种攻关项目长江流域地区联合鉴定试验,从开始的试验网络布局、试验品种征集、试验方案和操作规程制定到最后的试验数据汇总都由他完成,在6个试验组、70余试点、100多个品种的试验规模下,他的工作量直接翻了四番。2016年他又挑起了荆门市农科院和武汉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两个院士工作站的重担,从试验设计、试验品系提供、展示示范任务安排、试验检查到试验结果的汇总,都由他具体实施完成。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他每年都如期圆满的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

  在试验中,他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品种的跨区域试验制度和思路,极大促进了不同生态区间的品种交流,推动了长江流域地区大豆产业发展,为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科技支撑。在良种攻关项目的推进下,南方地区的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育种家网络进一步完善,种质交流进一步加强,油料所作为南方大豆育种领头羊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除此之外,他还将创新思维应用到育种工作中,通过创制软件重新设计了育种流程、缩短了育种年限,引入新的条码技术简化了选种程序,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目前他参与育成了两个国审品种,10余个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在他的努力下,油料所春大豆育种已实现了由小粒品种向生产青睐的中大粒品种的转向,而他还要继续努力实现品种由不抗裂荚、不抗倒伏到抗逆、抗劣变的转型。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科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也给中国农科院提出“坚持三个面向、建设两个一流”的明确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杨中路同志经常提醒自己,要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身份,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牢记肩负的科技创新使命,要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树立新形象,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争先锋、做榜样,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回报国家期盼,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