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汉产花生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它克服一个大难题

  8日从北京传来喜讯,位于武汉的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廖伯寿主持完成的“花生抗黄曲霉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应用”项目,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花生是我国总产量、总产值和出口量最大的油料作物,但它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这种毒素是曲霉属真菌侵染花生后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是国际公认的剧毒性强致癌物,毒性10倍于氰化钾,致癌性70倍于二甲基亚硝胺。培育出抗性品种是防控这一毒素污染的最有效的措施。
  廖伯寿1988年首次出国到印度国际半干旱研究所学习时,开始接触花生黄曲霉抗性相关研究,系统了解了国际上的进展。作为花生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他牵头的科研团队与南充农科院等单位一起,历经20多年艰苦努力,终于揭示出白藜芦醇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抑制作用,发明了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的高效鉴定方法,从3500份国内外种质资源中发掘出8份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均优于国际报道的种质,其中3份为首次报道。该团队以鄂花3号、92系-66为母本,台山珍珠、TR594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组合,选育出抗毒优质高产新品种中花6号和天府18号。
  中花6号在我国主栽花生品种中毒素含量最低,高抗青枯病,白藜芦醇含量居主栽花生品种首位,蛋白质含量高于国家标准4.04个百分点,比对照品种增产12.61%,连续10年被遴选为我省主导品种。天府18号高抗黄曲霉产毒,油酸/亚油酸比高于国家标准1.6,比对照品种增产17.5%,成为西南丘陵生态区的主导花生品种之一。
  据统计,中花6号和天府18号等抗性品种在长江流域累计推广4200多万亩,覆盖产区30%以上种植面积,有效降低了花生产品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在整个花生产业链增收70多亿元,提高了该食品的安全性,保护了消费者健康。
  该科研团队组建花生黄曲霉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相关技术走出国门,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