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油菜含油量和硫苷含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表明我国油菜籽品质得到了稳步提升。究其原因,有正确的发展方向的指引;有科学的生产模式的保障;还得益于油菜新品种的大力推广,以及加工技术突破后菜油品质的提升等。
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2007~2017年全国油菜籽品质普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商品油菜籽平均含油量为43.83%,较2007年提高2.04个百分点;硫苷平均含量32.46μmol/g(饼),较2007年降低21.56μmol/g(饼),优于国际“双低”标准。我国油菜籽的含油量和硫苷含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表明我国油菜籽品质得到了稳步提升。
对症实施“七大行动” 成功实现“六个转变”
2007年以来,针对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长期围绕“优质、高产、高抗、高效”的发展目标,实施了“七大行动”:产业安全维护行动、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健康食用油推介行动、产地加工升级行动、多元化开发深化行动、合理轮作促进行动、岗站与企业对接行动。
受此推动,我国油菜产业实现了“六个转变”:从以手工生产为主向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转变;从单纯的重视高产向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的转变;从单季油菜的绿色高产高效向可持续绿色高产高效的转变;从传统的混合加工被动消费向专用品种绿色高效加工个性化健康消费的转变;从单一的油用向多元化开发的转变;从主要服务生产向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转变。科学生产模式渐成熟综合机械化率已过半目前,我国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日益成熟。据上述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介绍,我国先后攻克了高油高产多抗机械化油菜新品种、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机播机收适度管理栽培技术、全营养缓释专用肥、油菜无人机田间高效管理技术、产中和产后的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等,建立了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集成模式。
2017年5月,在湖南沅江举办的现场观摩会上,该模式得以展现,并在同年秋播时由各试验站进行了示范推广,效果显著。据专家测算,2017年我国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50%,相较2007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左右,机械化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新品种产量高功能多 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
按照产业需求导向,选育出一系列高产、高效、高抗油菜新品种。
“油杂19”就是其中之一。在沅江示范区,“油杂19”平均亩产达186.9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63.56%;菌核病发生率和病指分别降低51.34%和48.35%;含油量超过50%;现场物理压榨每百公斤油菜籽实际出油42.67公斤,比当地品种平均出油量34.8公斤增长22.61%。按单位面积油菜籽产量来计算,“油杂19”实际出油量比当地对照品种翻了一番,比较效益十分突出。
国内首批具有应用价值的抗根肿病油菜品种“华双5R”和“华油杂62R”培育成功,并在湖北、四川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对保证我国油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油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针对油菜用途多、适应性广等特性,积极推进了饲用、肥用、观赏等油菜多功能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筛选出“饲油2号”等耐盐、高产饲料油菜品种;肥用油菜新品种“油肥2号”已进入新品种登记环节;加强对油菜花期延长技术研究,为观光旅游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与蜜蜂体系合作开展“油菜蜜蜂授粉技术研究”,为“花蜜共生”技术研发夯实基础。
得益于新品种的推广,在国家取消托市收购政策支持等不利情况下,我国油菜产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7年,国内油菜籽市场收购价低开高走,均价达2.6元/公斤左右,较2016年增长12%,有效保障和提升了油农效益,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产地加工技术获突破 菜油品质提高更营养
长期以来,我国菜籽油加工产业面临着原料品质低、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等技术难题。
研发人员通过集成油料脱皮(壳)、调香、低残油低温压榨和低温物理炼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加工技术和装备,成功研制出日处理量2吨、5吨、10吨等不同规模的高品质浓香菜籽油7D产地绿色高效加工技术和装备。
这些先进的设备已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建立了多条生产线,生产的高品质浓香菜籽油香味浓郁、色泽纯正、口感极佳,并富含多种活性功能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