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极早熟高产油菜助力破解冬闲田利用瓶颈

阳光131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供图

  日前,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了解到,该所针对早熟油菜单产偏低、抗病性差和耐寒性弱三大难题,选育出满足双季稻区冬季生产的极早熟高产油菜新品种阳光131,为破解三熟制冬闲田利用瓶颈提供了有力品种支撑。

  油菜不与粮争地,南迁北移潜力巨大。油料所研究员程勇介绍,目前,长江流域稻后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超过6400万亩。由于晚稻收获期不断后延,导致稻油轮作茬口紧、播种期温度下降,缺乏耐迟播、早熟耐寒油菜新品种已成为制约我国冬闲田有效开发的突出短板。

  阳光131苗期生长势强、田间菌核病发病轻、成熟期一致、耐寒性好、抗倒性强,生育期仅有173天左右,比一般油菜缩短一个月以上。该品种于2017年获得登记后,在双季稻地区表现突出,晚稻成熟之后仍能播种,油菜成熟收割后可立即种植早稻,高产田块亩产可达到150公斤,比传统早熟品种增产一倍,得到种子企业、种植合作社和农户的广泛认可。

  程勇告诉《中国科学报》,阳光131等突破性极早熟油菜新品种的育成,打破了三熟制早熟油菜品种选育40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可支撑我国油菜主产区南移400公里,达到广东、广西等双季稻产区。目前,在江西吉安、湖南衡阳等双季稻主产区已建立“稻稻油”三熟制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4月30日,在江西吉水县醪侨镇阳光131示范片,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多点测产平均亩产菜籽141.7公斤,按每亩直接成本投入395元、用工1.5个、菜籽收入991.9元计算,平均每亩经济效益达596.9元,实现了高产高效。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所产菜籽油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近50%,同时还有利于实现粮食增产和生猪等畜牧养殖,在“猪粮油安天下”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程勇告诉《中国科学报》,油菜具有用地养地作用。研究表明,油菜与水稻、玉米等轮作可促使后茬粮食作物产量增产8%~17%,有利于推动粮油兼丰、生态修复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油菜品种已基本实现双低优质化,双低菜籽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合理,榨油后的饼粕是优质的高蛋白饲料,平均1亩油菜饼粕蛋白可养1头115公斤左右的生猪。

  同时,双低菜籽油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酸组成比例合理,富含功能活性成分,是公认的大宗健康食用油,对于提升人民营养健康水平、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建议,加强阳光131等早熟油菜品种配套生产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加快推广应用步伐,有效挖掘我国稻后冬闲田面积潜力,可推动我国油菜年种植面积扩大4000万亩,增加油菜籽近600万吨,年增效约160亿元,使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提高约6个百分点,对保障食用油和蛋白饼粕供给、改良双季稻土壤、促进粮油兼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5/45751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