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发在油料所阳逻基地做田间记录。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摄
日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特别强调:“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加快培育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
短生育期油菜长什么样,又有怎样的特殊“才能”?2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阳逻基地,实地探访了正在培育中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
■ 试验田找到一株满意的就算中奖
已培育出8个短生育期油菜品种
和其他试验田里一派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基地东南角的试验田里的一片油菜还是绿油油的,密密麻麻的植株虽长势旺盛,但只有几株高挑的油菜开出了稀稀落落的几朵花。
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王新发,一大早就下到田里查看那几朵开花的花蕾,他似乎有些不满意,花蕾太少,分枝也太少,意味着产量难达标。不过,他也并不失望,“一块田里能找到一株满意的,就算中奖了。”
并不是这块田里的油菜比其他田里的长势慢,而是它们播种得晚。别的油菜是去年9月底种下的,这块油菜则是10月底种下的,整整晚了一个月。晚播一个月,还能赶上其他油菜的花期,这些绿海里点缀的花朵,别看少,正是他要找的短生育期油菜“种子选手”。“把各种品种同一时间撒下去,大家比赛,长得快的就是短生育期的,我们就可以将它们当作下一代新品种的亲本。”王新发说。
沿着田垄一厢一厢地看过去,短生育期油菜和其他品种油菜在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种在地里,经过冬眠春发,才能看出不同。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的育种,就像学校里的择优录取,王新发打了个比方。他将一块块红色吊牌系在初选目测过关的开花株上,等花完全盛开,再套上白色袋子,让植株自授粉,保持性状稳定。“5月份收获籽实,拿到青海加繁一代,再选出合适的亲本杂交,三年后应该就可以培育出新的短生育期新品种。”
据悉,油料作物研究所15年来一直持续开展短生育期油菜的研究,之前已经培育出了8个品种,占全国已注册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三分之一,其中阳光131早熟品种更是成为之后新品种鉴定的“金标准”。这两年,随着短生育期油菜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油料所的相关研究也驶上快车道。“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这两年油料所多个团队同时攻关,配了十几个组合,现在正在南宁、桂林、柳州、吉安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示范,目前表现非常好。”
■ 在湖北生长周期控制在180天以内
能让农民每亩增收千元左右
这样的育种周期相较于传统育种已经快了一倍,但相比农业巨大的现实需求,王新发还是感觉到了只争朝夕的急迫。据估算,我国目前大约有6400万亩左右的冬闲田,开发利用好这些冬闲田,油菜是主力。为了适应(早)稻—(晚)稻—油(菜)或(水)稻—再(生稻)—油(菜)的轮作模式,两稻之间留给油菜生长的窗口期只有180天左右,油菜的播种要晚于10月上旬,而成熟、采收必须在第二年的4月下旬左右完成,短生育期油菜“短”在晚播一个月,早收一个月。“生育期与地域有直接关系。在北纬27°(大约相当于江西吉安的纬度)以南,短生育期可以达到170天左右,如果是湖北,估计得180天左右。每年4月25日,油菜给水稻腾田,是农业生产里的一条死杠杠。”王新发介绍说。
但自然规律也严守另一条“死杠杠”:产量和生育期负相关,生育期越短,产量越低。解决了油菜生育期的问题,不解决产量的问题,那么轮作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拿出3000多个样本进行试种鉴定,就是要从中选育出短生育期和产量平衡的样本。”王新发说,“油料所前期的技术和种质储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哪些品种高产高油,哪些抗病害抗倒伏,将它们和短生育期油菜进行杂交,再从中选出多面手。我们不可能打破自然规律,但能找到产量与生育期的平衡点,找寻平衡点是永无止境的。”他们的近期目标是:短生育期油菜在湖北生长周期控制在180天以内,亩产达到130公斤以上。这样农民就可以每亩增收千元左右。“我们今年安排了两个点示范,一个在洪湖,一个在蕲春。”
2022年,农业农村部征集了全国目前已登记的73个品种做对比、筛选试种,像一场全国会考,阳光131就是标准,经过比较,其中20多个品种比阳光131生育期短,这些品种今年还要进一步进行产量鉴定。这也让王新发看到了国家的决心。“冬闲田种植油菜,除了多打油,之前的研究表明,还能促进水稻亩产增产10%以上,每亩田少施肥15斤,也能少打农药。解决油菜短生育期问题,事关国家粮食、油料安全。”
从湿漉漉的试验田里走上来,甩掉胶鞋上的泥巴,王新发向田里回头望去,那几株开花的油菜迎风摇曳,像一群初三的毕业生,等待着三年后的“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