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不生的宁夏盐池县的重度盐碱地里,一种来自非洲的油料作物——油莎豆找到了自己最新绽放的舞台。
油莎豆繁育科研基地
日前,油莎豆新品种长粒型“中油莎3号”、圆粒型“中油莎4号”,通过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的品种认定,成为我国最早的两个耐盐碱高产高油油莎豆品种。
据现场测产,在1.03‰含盐量pH值8.71的重盐碱地里,它们均能正常生长,亩产干重分别为410.4公斤和519.9公斤。按目前每公斤5元的市场收购价,它们能为撂荒多年、没有任何种植收益的贫瘠边际土地带来每亩每年2000多元的收入。
3月7日,在油料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与抗性改良团队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两种能在盐碱地里“野蛮生长”的油莎豆。细长的“中油莎3号”像风干的花生米,而圆圆的“中油莎4号”大拇指粗细,干瘪褶皱的外形更像迷你版的核桃。
中油莎3号
中油莎4号
记者将一颗油莎豆放进嘴里嚼一嚼,刚开始没什么味道,多嚼几下,一股甜味生出舌尖。“油莎豆不仅油脂高,蛋白质、淀粉、糖分含量也很高,所以生吃回甘,越嚼越甜。”项目负责人邹锡玲说。
油莎豆,又称虎坚果、铁荸荠或地下核桃,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经济价值很高。邹锡玲介绍,油莎豆每年四五月播种,九十月收获,平均亩产能达700公斤,含油率25%—32%。种一亩油莎豆相当于收了四亩大豆的油,同时收了七分地的玉米。
1952年和1960年,我国引进油莎豆繁育试种成功。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各地掀起了种植油莎豆的热潮,湖北有些地方至今一直坚持种植油莎豆。
盐碱地里刚出苗的油莎豆
在专家眼里它们更是我国每年弥补大豆油料缺口、提升油料自给率的重要后补队员。邹锡玲说,油莎豆不与粮食争土地、不与作物争水、不与油料争替代,是边际土地及低标准农田里的主力军,更是盐碱地里的生力军。
油莎豆团队在盐碱地开荒
几年前,他们将17个油莎豆材料撒播到了宁夏盐池县一片撂荒了20多年的千亩重度盐碱地里。这片土地属强碱性,地下水深330米。过去连杂草都长不出来的荒凉沙地,刚发的小苗都顶不破。负责前方种植实验的合作公司工程师史炜琳说,育苗期的半个月里,当地平均每天两场沙尘暴,油莎豆苗完全被沙尘掩埋。即使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油莎3号”和“中油莎4号”还是从17个实验材料中脱颖而出,长势喜人,给苍凉的黄色增添了生机勃勃的绿色。
邹锡玲说,除宁夏盐池盐碱荒地的试种外,它们还完成了辽宁章古台科尔沁沙地、辽宁绥中沿海沙地等主试验基地的试种,表现了良好的农艺性状、较高的耐胁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