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走进科研一线·讲述精彩故事”专栏
唱响“顶天立地”青春之歌
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事迹
【团队简介】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现有固定在职科研人员1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人。该团队以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战略和我国油菜产业跨越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油菜种子含油量母体调控、种子大小、角果长度研究和油菜、甘蓝等作物基因组测序与分析方面获得突破,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油料作物分子育种。先后在《科学》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作为主要完成力量之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项。团队首席专家华玮获第二届中国农科院金龙鱼农业科学青年英才奖。
10人的团队,勇当全所科研创新的排头兵;均龄30岁的团队,承载油料科技创新的重任。这个团队就是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他们虽然年轻,却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努力在建设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行动中唱响“顶天立地”的青春之歌!
立足使命 确立科研目标
2000年以来,油料作物功能基因组和基因工程等新兴学科发展方兴未艾,油料所及时抓住机遇,自筹资金组建功能基因组和基因工程等新兴学科。2005年,华玮博士作为新兴学科的科研骨干,被油料所从武汉大学引进。她临危受命,负责组建了新的研究团队。在她的带来下,团队快速发展,2013年进入到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所提供的菜籽油占国产植物油的半壁江山,在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战略中地位十分重要。该团队以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战略和我国油菜产业跨越发展需求为指引,将油菜分子改良理论与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已经在油菜种子含油量母体调控、种子大小、角果长度研究等多个方面获得突破,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部分专利已经开始应用于油料作物的分子育种。
为抢占国际竞争前沿高地,他们积极参与实施白菜、甘蓝、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作为主要力量,联合国内外科研单位一起破译了这些作物的基因组,奠定了我国在油菜等油料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先进地位。
创新惟先 勇争一流业绩
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过许多困难,如人手缺乏、前期积累不足等。但华玮等人充分发挥年轻人能吃苦、能战斗、敢探索的优势,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77年出生的华玮身先士卒,担负起了参与牵头组织的白菜、甘蓝、油菜基因组测序项目。当时,她孩子才刚刚2岁,为了保证测序分析工作和进度,她把需要照料的孩子扔给了父母,从武汉来到深圳华大基因公司跟踪项目进展,一待就是1年多,直到项目圆满完成。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团队从2人发展到10人,涉及作物遗传育种学、分子遗传学、生物信息学和细胞学四个专业领域。在该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汉中指导下,他们积极创新技术路线,研究水平迅速提升,跃居全国油菜基础研究前列,在《科学》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30多篇,获得发明授权10项,参加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其中,发表在《Plant Journal》上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油菜植株母体效应对含油量的影响,突破了前人对含油量调控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胚珠的局限性,为油菜含油量调控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团结协作 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团队形成了“4+4+2”的梯队结构,即博士4人、硕士4人、本科学位2人,建立了团队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以博士为骨干独立领导研究方向,硕士和本科学历成员为辅助的科研运行机制。
作为团队负责人,华玮提出了“苦练过硬本领,人人甘当螺丝钉”的口号。虽然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背景,但通过分工协作,各人所长得到了很好地发挥,团队每个人都成为1颗不可缺少的“螺丝钉”。
除了搞好科研以外,团队还有很多其他具体事务,如课题日常管理、试剂订购、公益活动等等。团队成员之一胡志勇博士在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之余,将团队的事务性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与进来,青年活力洋溢在每个人身上。
华玮认识到,只有实现团队成员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团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她鼓励团队成员走出去开拓视野,要求博士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支持成员参加相关专业培训,鼓励硕士和本科成员继续学习深造。近两年,不仅博士成员发表了高水平的SCI研究论文,硕士成员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