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自贤、通讯员余波、吴志雄)13日,全国知名农科专家云集黄梅县,观摩分路镇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共同见证了一项新纪录诞生:该基地油菜生产成本每公斤降至1.75元,全国最低,已处于加拿大等主要油菜籽出口国的田间生产成本1.5元至2元的区间。测产结果显示:该基地核心示范区油菜单产达185.7公斤/亩,生产成本约320元,产值742.8元,亩纯收益422.8元,比传统生产模式增收一倍以上。“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激动地宣告。农科专家评价,按这一基地技术模式生产的油菜籽具有国际竞争力。
当日,在示范基地江湾村、张湾村,数台联合收割机同时启动油菜籽收割。收割机停下后,干净的油菜籽就自动灌到麻袋里。油菜割倒、脱粒、秸杆粉碎还田等环节一次性完成,十分省事。目前我国油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在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使用联合收割机一天可以收割50亩,比传统人工收获每亩节省120元。
该示范基地应用了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全新技术模式,从良种、良法、农艺、农药、农机等各方面降低生产成本。选用高产高抗适应机械化的新品种“阳光2009”,丰产性突出,抗病抗倒伏,易收割。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生长调节剂、催熟剂等,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农药用量减少20%左右。喷洒世界上首个植物诱导免疫激活蛋白“阿泰灵”,调节油菜生长发育,增加有效分枝数,产量提高,含油量增加,使油菜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此外,在油菜收获前一个星期喷洒新型化学催熟剂“立收谷”,使油菜角果同时脱水干枯,抵制炸果,便于机械收割,还减少了因籽粒成熟期不一致带来的损失。油菜机收时秸杆直接打碎还田,运用腐熟新技术,增加农田有机质,改善生态环境,种植后茬作物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产增收。
降成本,才有希望
湖北日报讯 刘自贤
国际市场挤压下,国内粮油价格大幅下挫,国家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我国油菜产业遭遇严寒冲击,农民增产不增收,种植积极性骤降。据调查,去年秋播我省油菜种植面积下降了20.68%。
严峻的形势面前,黄梅县分路镇万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的亮丽表现,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与信心。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旱地油菜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项目启动4年来,在我省云梦、公安、襄阳、武穴大面积示范,使油菜生产成本逐年下降,先后为每公斤5元、2.9元、2.3元、2元,再到今年黄梅的1.75元,这一成本使油菜生产能应对国际竞争。
我国油菜产业现状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30%;去年油菜单产13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规模小,每户种植平均不到4亩,产值3000元;多元化功能开发不足。这些因素造成我国油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竞争力,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足。
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从良种、良法、农艺、农药、农机等全方位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与亩纯收益,才是我国油菜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希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