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在湖北省黄梅县举办了旱地油菜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集成现场观摩会,通过科研大协作、大攻关,建立了油菜—棉花周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测产结果显示,新技术模式全年纯效益达1027.8元,比传统棉油套栽模式增加纯收益651.8元,生产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中国农科院依托科技创新工程,从无到有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显著提升了我国油菜产业竞争力。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研究员介绍,针对我国以前油菜生产水平和比较效益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和农艺农机融合度差的制约瓶颈问题,201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命题“油菜优质高产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建立”项目,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重点开展“油稻”、“油菜—玉米”、“棉油”等轮作制机械化条件下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重点对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制的油菜机械化品种、土壤适墒管理技术、密度调控技术、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技术、联合机械播种技术、芽前封闭除草技术、“一促四防”技术、机械收获等油菜优质高产综合技术进行集成和熟化。
据了解,攻关团队连续开展了近五年的攻关,关键技术不断完善,技术瓶颈逐个被突破,先后在长江中游主产区建立了12个千亩以上面积的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推进了油菜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应用,生产效益不断提升,推动我国油菜生产的竞争力显著提升。2013年以来,湖北云梦、公安、襄阳、黄梅等大面积油菜“五化”生产示范,油菜生产成本从传统的每公斤超过5元,逐渐接近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的直接田间生产成本(1.5~2元),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通过大面积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创新,我国冬油菜产区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夏收油菜在主产区湖北、云南、湖南、江西等得到大面积应用。其中,湖北省与2011年相比,2015年机播水平从不足5%提高到26%,机收水平达从3%提高到41%,居全国冬油菜主产区第一。江汉平原、云南罗平等地区机播机收达到80%以上,机收实现了从云南到湖北的跨区作业,以农机合作社的机收组织模式基本成型。
油菜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充分利用油菜培肥地力、释放磷元素、增加有机质等生态功能,集成配方缓释肥、生长调控技术、生物农药、无人机田管、秸秆腐熟等新技术,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确保油菜高产高效的同时保证了粮食高产,推动粮油兼丰和农业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