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种质资源团队通过对418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控制56个重要育种性状的遗传位点628个,发掘了一批调控株型、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提升油菜产量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伍晓明介绍说,持续提升油菜产量对保障我国油料供给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大面积种植的甘蓝型油菜是20世纪5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经几代育种家改良,形成了适应国内气候环境和轮作要求的“半冬性”类型,单产由最初的30公斤/亩持续提升至目前的130公斤/亩以上,为提升我国油料供给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半冬性”油菜产量提升和适应性改良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利用传统育种方法提升品质和产量已经进入瓶颈期。
现代油菜育种过程中的全基因组选择及关联位点。(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供图)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种质资源团队精选了418份具有生态类型、地理来源和育种时期代表性的全球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通过大规模表型组和基因组变异分析,共鉴定出控制油菜生育期、株型、形态、抗病性、抗逆性、产量构成等6大类56个重要育种性状的遗传位点628个,首次明确了油菜重要育种性状遗传位点的基因组热点区域,发掘了一批调控株型、产量和品质的候选基因,包括功能得到验证的千粒重调控基因BnRRF,构建了多性状的基因调控网络。
油菜群体遗传变异及重要农艺性状关联位点基因组分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将为油菜高产优质遗传改良和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基因资源。(记者侯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