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经济参考]我国油菜加工技术取得集中突破 技术推广仍受制约

字体

 历时20余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暨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油菜加工技术方面取得集中突破,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菜油消费与品牌打造的品相、口感、品质安全等瓶颈问题,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橄榄油”。

 专家认为,作为国产食用油中的最大宗油品,这项技术突破将推动菜油大幅扩大市场份额,不仅有利于拉动种植环节,还能缓解困扰我国多年的食用油安全问题。据了解,目前集成十多专利技术成果的菜籽油加工核心示范工厂已在武汉建成投产。然而,在境外大品牌进口油脂设下的市场高门槛面前,有关专家担心技术推广将面临不小的困难。

    加工技术落后:菜油“中用”“不中看”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介绍,菜油不能进入现在的主流消费市场,主要是品相、口感、风味跟不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需求。虽然上世纪80年代,菜油一直是我国南方居民使用的主要油品,随着国际大粮商所生产的进口大豆油、棕榈油等色拉油在我国的销售和推广,居民消费习惯被改变,菜油市场急剧萎缩,沦为低档油的代名词,菜籽效益也一路下滑,农民种油菜价格比不过种粮。

而实际上,菜油营养价值极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评价说:“菜油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居各种植物油之冠。”检测也显示,菜油营养品质居于禾本科植物之首,其脂肪酸含量等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是大众食用油中最高的,有利于降血脂、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菜籽的加工主要是两种技术路线。一是采用传统工艺,普遍存在于乡村小作坊中。这种工艺生产出的菜油保留了菜籽营养,但是市场品相差,呈现黑色,有着浓重的菜青味,用来烹饪,菜色不清亮,口感差。主要供应给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农民自己食用,连乡镇市场都很难进入。

第二种工艺普遍存在于大中型加工厂中,即向国外进口类似色拉油生产工艺的设备,加工菜籽。这种工艺生产的菜油市场品相好,外观与色拉油相似,但在高温脱色、脱味的同时,营养成分破坏殆尽,而且可能发生化学残留。

    加工技术突破:低温冷榨菜油变身“高档油”

为提升菜油和油菜产业市场竞争力,自“八五”以来,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黄凤洪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油菜高效加工技术的攻关,并在 “菜籽脱皮冷榨技术”上率先突破。

菜籽籽粒小,千粒重仅3克到4克,菜籽脱皮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黄凤洪科研团队研制的技术路线是联用剪切、挤压、搓碾等物料脱皮技术和流化悬浮分层、旋风分离、筛分、振动等物料分离技术,研制出了原理新颖独特、快速高效的菜籽脱皮专利设备,通过脱掉菜籽中含大量色素和抗营养物质的黑色外皮,得到金黄色的菜籽仁,解决了菜籽油色泽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自主开发出的低温榨油机,采用物理压榨原理,在不高于65℃的条件下获得纯天然原生态的优质油脂。解决了热榨工艺导致的油脂品质差和饼粕蛋白有效氨基酸破坏严重、能耗和加工成本高等问题。

经专家鉴定,“油菜籽脱皮冷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取得国家专利8项。

在脱皮冷榨技术取得了突破后,黄凤洪领衔的科研团队又先后攻克了菜油的物理清洁精制技术和风味定向增香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菜籽一级油无香味的问题,并显著提高了菜油的氧化稳定性和货架寿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体脱酸、脱胶剂,采用物理吸附法去处杂质,解决了传统工艺化学精炼和食用油化学残留等安全问题。

2010年油料所携自主创新的菜籽加工技术走出实验室,在武汉市黄陂区油菜生产基地开展中试,建立示范工厂,目前年产能已扩大到6万吨,并创出“中油”品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示范工厂看到,全新的加工技术简洁高效,去杂后的油菜籽,圆润黑亮,进入脱皮与分离设备变成金黄的珠粒,再经过冷榨和精炼设备,香味浓郁、色泽金黄的菜籽油滚滚而出。

农业部检测中心对该示范工厂产品检测结果显示:品质稳定,保留了天然维生素E、甾醇、植物多酚、类胡萝卜素等微量营养成分以及油脂天然结构, 营养成分是普通色拉油的2倍到4倍。

一直在厂区进行该成果转化的李文林博士说,一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整条生产线兼顾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高新技术支撑下,示范企业与传统油脂加工企业相比,加工成本降低50%以上,开发出的纯天然原生态菜籽油和脱皮菜籽饼粕等产品可以提高附加值30%以上,整体看来加工利润能够提高3倍。同时,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减少能源消耗65%,实现了完全零排放。

    以国家力量培育菜油消费市场:让菜油“叫好”又“叫座”

对于油菜籽加工的这项重大技术创新,黄凤洪的科研团队不敢乐观,他认为其推广前景面临着与我国民族油脂产业一样的困境。他说,大品牌进口油脂已在国内推广了二十多年,规模大、实力强,又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对于菜油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培育消费市场。

黄凤洪建议,相关部门从国家油脂安全的高度,建立中国油脂产业复苏计划,改变过去以生产促市场的战略,重视产品销售与市场环境的营造,以市场促生产,着力打造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新技术的转化平台与支撑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科技与行政、金融的结合,降低产业发展风险,提升全产业的竞争力。

 具体策略包括组织制定或修订菜油加工新产品标准体系,确保人们对食用植物油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使之更加适合我国人民消费水平和我国食用植物油工业的国情。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居民对食用植物油科普知识的了解,正确引导老百姓对食用油与身心健康关系的认识,提倡科学健康用油,通过消费拉动生产。 

同时,油菜加工企业为主体积极探讨油菜产业化的有效形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加强产后、产中、产前的结合,实现油菜优质高效产业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原料生产控制技术控制原料质量,以优质原料生产高品质产品,通过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产前和农民增收,促进油菜产业的优质高效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做强做大菜油“国油”品牌。

据了解,目前油料所科研团队计划在“油菜第一大省”湖北选择一批废旧或效益低下的中小型油菜加工厂,在油菜产区提供标准化技术和全套设备,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形成菜籽油企业集群,并计划在科研上延伸产品链条,继续开发绿色溶剂分步提取菜籽多酚、多糖制备饲用浓缩蛋白深加工的生产线,开发饲用浓缩蛋白和功能活性因子等产品,进一步提高菜籽加工的附加值,拓展油菜产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