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科技日报]轻松检测出黄曲霉素,避免进入食物链

字体

       “黄曲霉素是污染毒性最强,致癌率最高的真菌毒素。比如1类致癌物黄曲霉素B1,毒性是氰化钾10倍,砒霜的68倍,比农药666毒1万倍,中国28.2%的肝癌是它导致的。”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研究员说。这就是他和同事研究黄曲霉素靶向抗体和高灵敏检测技术的原因。他们的成果此次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如果花生发霉,记得千万不要吃。花生、玉米、稻米、牛奶……很多东西都能感染黄曲霉,中国是重污染区,这也部分导致了中国肝癌死亡率高,是别的地区的6倍。李培武介绍说,黄曲霉有个特点,植物中存在的B1,G1类型,动物吃了之后就转化成M1,因此饲料中的黄曲霉会导致畜禽产品也有毒。

       黄曲霉很难彻底消除,只能及时检查,避免它进入食物链,因此高灵敏检测特别重要。但是黄曲霉很难高灵敏测出。

       1960—1970年代用薄层法液相,1990年代又发明了酶标法等办法,但都不根本解决问题。

       检测过程中,黄曲霉表现出免疫原性差,杂交瘤细胞衰亡容易,检测假阳性高的特点。油料研究所经过10多年努力,发明了杂交瘤筛选法、一系列高亲和力抗体和高灵敏现场检测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年产300万套试剂盒和900台仪器。

       中国技术问世后,黄曲霉的检测费用降低了80%。解决了大米、玉米和花生的现场检测问题。牛奶的检测时间缩短90%,过去一有隐患只能倒奶、停产,现在不用了。新技术还提升了仓储安全,减少了剧毒标准品和有机试剂的使用排放,检测废弃物处理费下降70%。在新技术的帮助下,中国花生的国际贸易大大活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