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油菜专家王汉中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

字体


  9月10日,由中组部、中宣部、人保部、科技部四部委共同组织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油料所王汉中研究员荣获表彰,同全国50名受表彰者一起,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王汉中研究员1964年出生于湖南涟源市,1980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农学本科专业,1984年起师从我国油菜学科奠基人刘后利教授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工作至今,先后任油菜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1995年在加拿大农业部Saskatoon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1996年晋升为研究员,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任所长,2005年获国务院特贴,2006年被聘为中国农科院一级杰出岗位人才,2007年被农业部聘任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委会理事长、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组委会主席、国际油菜咨询委员会理事、国家农作物品审会油菜专委会主任等职务。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即要“顶天”又要“立地”是王汉中研究员常讲的一句话。20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攻关、国际合作等各类重点项目26项。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芸苔属植物第一个不稳定因子Tbn1。首次论证了用转座因子定向诱变农作物性状的可行性,相关论文获中国农科院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已主持选育出12个优质油菜新品种,累计推广1亿多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以上,为推动油菜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6年,由王汉中主持培育的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仍是当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油菜品种之一,聚合了双低、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质、抗菌核病和病毒病及高抗倒伏8项重要优异性状于一体。

  含油量不高、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成本高,是制约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的两大瓶颈,也是国外菜籽大量进口对我国油菜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的主要原因。2008年,他主持培育出世界上首个集特高含油量(含油量49%以上)、抗菌核病、强抗裂角、高抗倒伏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为破除两大瓶颈提供了有效品种支撑。

  该品种含油量比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大多数品种高4-6个百分点,比加拿大一般油菜品种高出2-3个百分点,是我国已审定油菜品种中含油量最高的。该品种也是目前最适合机械化收获的油菜品种。其强抗裂角、高抗倒伏和半矮秆三个特点,有效克服了一般品种机械化收获时因易裂角导致菜籽损失率高、因植株倒伏和植株偏高导致机械收获操作困难等问题。

  他还育成了若干个含油量达55%左右的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并从中发掘出控制含油量的3个功能基因,某著名跨国公司已出重金开展合作研究,为实现我国油菜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除中双9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外,王汉中研究员还获得6项省部级成果奖励,包括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

  近年来,我国油料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他以一个油料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提出了许多对策建议,被国家和有关部门采纳。2007年8月,他撰写的《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受到国务院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为国务院研究促进油料生产发展问题提供了参考资料,为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一所长之长,他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注重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努力为科技人员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条件。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以来,油料所共获得7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获奖数高居全国同类研究机构前列。

  他辛勤耕耘,笔耕不辍,先后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6名,发表论文60余篇。

  由于成绩突出,2001年王汉中研究员被评为湖北省直机关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被科技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成为当年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