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
暨油菜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2010年4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湖北省枝江市召开了高油油菜新品种现场观摩暨油菜产业发展研讨会,农业部、中油所、湖北省农业厅、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宜昌市政府、宜昌市农业局有关领导、专家以及湖北省各县市种子行政主管部门、推广单位有关人员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湖北省电视台、湖北日报、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等媒体进行了采访报导。
与会人员首先参观了宜昌市主产区的油菜,重点观看了宜昌市农科学院(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宜昌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举办的“双低两高”(低芥酸,低硫甙、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包括“高油杂交双低油菜新品种中油112育苗移栽高产示范”和“高油常规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11号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两个示范基地是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为了解决目前我国油菜生产存在的品种含油量低(我国大多数品种含油量40-42%,加拿大品种为47%左右),生产的菜籽出油率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种植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效益差等突出问题,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利用,带动油菜生产向“高油、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而举办的。示范区采用的油菜新品种中油112含油量45%,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利用常规的育苗移栽技术种植,呈现出高产长相;中双11号油菜含油量49%,具有抗裂角、抗倒伏、耐菌核病和株高适中的特性,采用与机械化收割配套的栽培措施,也表现出喜人的长相。新品种新技术因地制宜的运用,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北省优质油菜中心首席科学家田新初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油菜生产多灾多难,我走很多地方,看了别的地方油菜伤心,但看了宜昌油菜开心”。2009-2010年度,受秋干、冬冷、春寒等灾害天气的影响,湖北省乃至全国油菜总体长势偏差。田老的话对宜昌农业工作者是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油菜是宜昌市平原丘陵地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油菜籽生产收入占农民务农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市政府重视下,宜昌市各级农技人员加大了对油菜生产的技术指导,将自然灾害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目前油菜长势喜人,生产大乡大镇油菜种植比例接近80%,均居全国之首,得到了与会的专家领导高度肯定和好评。
现场观摩后召开了油菜产业发展研讨会。研讨会由油料所副所长廖伯寿主持,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全新致欢迎辞。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油料处处长张冬晓发表讲话。他谈到目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只有40%,由于没有“控股权”、“话语权”,油料作物农产品及加工行业深受国际市场操纵和影响;希望广大农业工作者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推广利用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使农民增收致富。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副处长周开平在会上介绍湖北省油菜生产现状,从面积潜力、单产潜力、含油量潜力、加工转化增值潜力四个方面分析,指出湖北省的油菜产业可以做大做强,从200亿元发展为千亿元产业。田新初介绍了湖北省油菜商品基地建设、板块基地建设和油菜主产创建活动的情况以及正在启动开展的油菜品牌创建活动计划和对高油油菜生产的要求。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在会上作了“我国油菜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今年我国油菜生产面积、单产、总产三减已成定局,综合国际市场因素考虑,菜籽价格可能上涨。他分析了我国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差主要原因,一是菜籽含油量低;二是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目前油菜生产没有使用机械收获的局面,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王汉中回顾了我国油菜发展历史,预计在未来二十年里,通过“双低、两高、多抗”油菜品种和高效种植技术(机械化、轻简化技术)的利用,单位面积产油量可以增加40%,可望实现我国食用油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
大会在下午4点钟圆满结束。通过观摩与研讨,与会者达成共识:随着我国大豆作为主要油料作物功能的弱化,我国油菜面积、单产和总产增加潜力巨大。其中高油油菜品种可作为订单农业桥梁,利用“企业+农户”的模式,通过采用配套的种植技术,可以使农民和油脂加工企业双赢,发展利用前景良好。
研讨会现场
观摩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