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捡”起小芝麻 创造大作为

字体

  编者按:日前,我所传出系列喜讯,综合处党支部获湖北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质量标准与食品安全研究室党支部获中国农科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油料优质高产功能基因组课题组获中国农科院青年文明号称号,张秀荣获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黄凤洪、李云昌获中国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李光明获中国农科院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上述集体和同志在本职工作中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创造了出了良好业绩,模范践行了油料所“四讲”(讲诚信、讲能力、讲创新、讲贡献)“三比”(先比贡献,后比福利待遇;先比能力,后比职位职称;先比德行,后比人生得失)价值理念。他们的事迹在油料所建设“顶天立地、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行动中,十分可贵。现登发部分先进事迹,供全所职工学习借鉴。

“捡”起小芝麻  创造大作为
——湖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党员张秀荣简记

  芝麻很不起眼,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因小失大。在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抓住小小芝麻,创造出了一流业绩。她就是25年如一日潜心芝麻研究,致力我国芝麻产业发展的张秀荣研究员。

  张秀荣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87年到油料所从事芝麻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工作,现为油料所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农家顾问》科技咨询团咨询专家、《农业科技通讯》编委等,先后获油料所首届女职工标兵、中国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与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相比,芝麻是名副其实的小作物。因受产业规模小的影响,在科研立项、经费投入、成果评定、成果推广等方面,芝麻获得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主要粮油作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秀荣决心把芝麻研究做好。1995年,张秀荣担任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后,她感受到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科研经费不足和团队人手不足。为此,她注重加强团队建设,作为共产党员和课题组长,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吃苦在前,用勤奋弥补人手不足等客观困难。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逐渐走出困难局面,人员从2人发展到固定人员7人、研究生和客座人员5人以上,并拥有3名博士科研骨干,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张秀荣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育成优质芝麻新品种12个。在全国芝麻同行业中,她育成的品种成果转化效率名列前茅,推动了湖北及江淮流域主产区芝麻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单产提高,新品种增产率达到10%—20%,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十年育成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广”突出特点,即高耐湿高抗病高产广适应性,在长江和江淮流域主产区广泛应用,全国累计推广1200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6亿余元,2011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秀荣注重科企合作,先后与合肥丰乐、湖北中农、安徽燕庄油脂等多家国内知名种业公司和芝麻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她主持培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专用芝麻新品种,通过转让中芝11、中芝13等十多个品种的经营权,充分利用企业营销优势,加速了成果转化。通过成果“立地”转化,不仅发挥了新品种、新技术对芝麻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而且对科研起到反哺作用。

  中芝13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张秀荣带来了看得见的成绩,但她并没有忽视基础方面的研究。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瞄准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将成果转化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返补科研,深入开展芝麻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课题组申请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已在《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芝麻优异种质鉴定评价和重要基因发掘、耐湿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跨入世界前列。

  张秀荣不断创新思路,勇攀科研高峰。针对现今芝麻品种高大株型特点与当前轻简化生产、密植习惯不相适应的情况,她首先提出了利用矮化、紧凑基因资源开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种新方向,通过协调芝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项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坚持从“地”到“天”,张秀荣将论文既写在了广阔的田野上,也写在了科学的殿堂里。有她这样的一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油料所建设“顶天立地、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