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为南方大豆锻造“中国芯"——记油料所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金秋时节,位于河南许昌的油料所育种基地豆香正浓,遍地的金黄映照在科研工作者和豆农们的脸上,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中豆63真是好品种,不怕高温不怕旱,播稀播稠都高产”。在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极端天气下,中豆63喜获丰收,在荆楚大地平均亩产超500斤,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0多斤,每亩增收800元。油料所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团队坚持“品种创新”和“种以致用”的理念,凭借几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精准育种、科企合作”的创新之路,为保障国家油料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111.jpg

2022年中豆63喜获丰收

“好品种不管花多大代价我们也要拿下!”

谁能想到,曾经不温不火的南方大豆品种,如今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中豆品种系列更是一豆难求。2021年,中豆63以亩产336.89公斤的成绩刷新南方地区大豆高产纪录,安徽永民种业公司随后以1500万拍得中豆63经营权,2022年又以820万拍得另外两个春大豆新品种。公司负责人赵德军表示,“我们与油料所周新安老师合作多年,他们育出的品种在市场十分抢手。去年的中豆63不仅丰产优质,而且抗逆性好,经过一年的市场检验反响很好,好品种不管花多大的代价我们也要拿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大豆的产业链非常长,这个产业链稳不稳就靠种业了。科企合作把科研单位的育种能力与企业市场推广能力完美结合,产生1+1大于2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团队周新安研究员介绍说。

拍卖一分钟,育种十年功,中豆63等品种的高价转让绝非运气。长期以来,团队瞄准南方大豆品种产量低、品质差、抗高温高湿能力弱等问题,研究构建“优异种质发掘+骨干亲本改造+生态穿梭育种+性状精准鉴定+分子标记辅选”的集成育种技术体系,实现高产优质与多抗的协同改良,育成一批优质品种的同时将育种周期从由原来的8-10年缩短到4-5年。

222.jpg

中豆63新品种

“无论遇到多大困难 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长期以来,南方农民普遍把大豆种在“风头水尾”的坡地差地,粗耕粗种粗管的现象很普遍。大豆作为南方作物中的“冷门”,面临着育种资源少、市场要求高、科研研究经费缺、科研人员流失的难题。在这种逆境中,愿坐“冷板凳”,保留南方大豆研究的科研单位逐年减少,可供推广的优良品种更是寥寥无几。

“大豆是国家稳产保供的重要作物,比现在更艰难的时期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更没有理由放弃!”团队无比坚定地选择坚持,成功培育出中豆32骨干亲本和中豆41、油6019等优异大豆新品种。有了过硬的良种,团队又针对南方大豆播种条件差、保苗困难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研发“中豆63免耕密植飞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等一批耕种良法,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在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下,南方大豆产业逐渐活跃起来,团队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育种1.0”到“育种2.0”,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从高产优质向抗逆广适的跨越,实现了从理论到品种再到技术的全链条创新。

3333.jpg

周新安研究员(右2)在田间工作

“现在的我们信心十足,对未来充满希望”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我们团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团队党支部书记陈海峰介绍说,“我们目前正在向‘育种3.0’进发,也就是将生物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一方面深入开展遗传资源研究,加强抗锈病等功能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另一方面选育抗旱耐盐等特色品种。”

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稳定支持下,团队成功克隆了大豆抗锈病基因,聚焦理想株型研究,创制出多节、多分枝、小叶片、抗倒伏的超高产优异品系,改变了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为主要性状的大豆生物育种格局。同时,团队超前开展大豆耐荫性筛选和品种鉴定,选育出适合玉米大豆复合带状种植的中豆71和抗旱耐盐的油2104等新品种。为适应市场需求,团队积极开展春大豆和鲜食大豆培育推广,布局“以春代夏”品种选育,先后育成中豆68等高蛋白早熟品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谈及未来的发展,陈海峰信心十足、豪情满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我们一定传承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全力以赴打好大豆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攻坚战,为保障保障国家粮油安全锻造强大‘中国芯’。”

444.jpg

团队全体成员合影